砥砺奋进,中国建筑奏响转型发展的时代高歌
2016年10月10日至11日,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国企必须具备“六种力量”: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我们党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
2017年10月10日,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作为中央企业的中国建筑,如何成为党和国家可信赖的依靠力量?如何奏响转型发展的时代高歌?如何炼成一个万亿级企业?
传承红色基因,积蓄蓝色力量,推动绿色发展!请看中国建筑交上的这份发展答卷!
有一种信仰,经时代变迁风雨如磐,历久弥新
有一种力量,任时光雕琢千锤百炼,超然卓越
有一种进步,凭风雨变幻驭势乘风,顺而有为
65年的薪火传承,35年的创新跨越,5年的砥砺奋进……
从组建伊始至今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中国建筑走过了一条创业、立业、兴业的发展之路,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超过300倍,实现了“每十年多环比增长10倍”的快速发展目标,刻画出一条不断跨越的绚丽曲线。
尤其是近五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中国建筑发展势头不减、力度不逊、品质不降,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再造一个“中国建筑”,在世界500强排名中上升至24位。
中国建筑为什么能创造如此辉煌业绩?这不仅触发了李克强总理的好奇之心,也成为了公众关注和探究的课题。
传承红色基因 这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担当
建筑五师、六师联合司令部技术教育处、教务科全体人员在上海江湾合影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
中国建筑虽然组建于1982年,但成员企业大多具有65年的历史,员工多为部队转业军人。
在新中国诞生之初,百废待兴。中国建筑各成员企业遵循党和国家的统一指挥和调遣,责无旁贷参加了一重、一汽等为代表的156个国家重点项目及大庆油田、燕山石化等一大批国家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并遵照中央“要准备打仗”的战略部署,辗转祖国“大三线”建设,完成了一大批重要国防军工建设项目和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艰苦奋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为国奉献”的铁军精神,被誉为“南征北战的铁军、重点建设的先锋”。
1983年,基建工程兵21、22支队集体转业加盟中国建筑,更是传承了军队能吃苦、乐奉献、重执行等精神。
建筑五师举行转业授命大会,宣读国务院和国防部转业命令
为一种使命而生,为一种精神而生,为一种责任而生。在为新中国工业奠基中,中国建筑注入了“为国家担当、为人民奉献、为民族争光”的红色基因。
追根溯源,早在1960年2月国务院正式成立中国建筑工程公司,此后长时间承担对外经援建设任务。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着手重新组建中国建筑工程公司,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开展海外经营,为国家赚取外汇。1979年6月,中国海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从此,中国建筑开始了“走出去”的艰辛之路。
中建员工在伊拉克的第一个劳务项目留念
红色基因源于“古”而成于“今”。35年初心不改,35年使命不怠……
在参与921-520航天工程建设中,克服极端恶劣环境,锤炼出了“艰苦创业、科技为先、忘我奉献、铸造精品”的“大漠精神”;
在奥运工程的保障中,进一步深化了“为国担当、为国争光”的时代担当精神;
在利比亚万人万里大撤离中,更是彰显了大国央企的责任风范;
在G20杭州峰会会场和敦煌文博会主场馆建设中,创造的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塑造的是攻坚克难的宝贵品质……
中建利比亚万人大撤离
正如一名中建员工在日记里写到:“为了梦想,我们把青春挥洒在山高水长;为了梦想,我们用脚步丈量每一片大漠荒凉……”
这种豪迈,感发于声,更践于行。为了建设祖国的梦想,几代中建员工的拼搏与奋斗、奉献与开拓,传承的是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绘就了红色基因的精神底色。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铁军精神、争先精神、超英精神……为红色基因注入了新的内涵。
中国建筑《中建信条》
有人说,一个企业如果在信仰上失去凝聚力,再庞大也将如一盘散沙,失去战斗力、竞争力。中国建筑一直在梳理精神之路,为的是寻找力量的源头。
2012年,开启文化变革,发布《中建信条》、《十典九章》,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企业使命,以“品质保障、价值创造”为核心价值观,以“诚信、创新、超越、共赢”为企业精神的文化体系正式确定。
文化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融入时代精神,使红色基因散发更加耀眼光芒。
中建员工在风雨中抗洪救灾
汶川救灾、玉树援建,中国建筑冲锋在前;天津港爆炸、深圳滑坡等事故抢险,中国建筑义无反顾;定点扶贫、捐资助学,中国建筑义不容辞;承建保障房、建设美丽中国,中国建筑责无旁贷。中国建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每年为120万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带领500万农村人口奔向小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作为中央企业,要成为党和国家可信赖的依靠力量,这是中国建筑新的使命和担当。
党组书记、董事长官庆在回答“克强之问”时说:“因为中国建筑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把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这是中国建筑赢得发展的根本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强“根”固“魂”。以促进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为根本职责,围绕中央企业“六种力量”的发挥,统筹谋划,推进工作。无论是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育人才,还是抓基层打基础、改作风强本领,所有工作都向改革发展中心任务聚焦。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为发展全局聚力。从“112”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到“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基层实践,中国建筑党建工作目标是端正常态、保持常劲、追求常效。
巴基斯坦拉合尔至卡拉奇高速公路
在巴基斯坦拉合尔至卡拉奇高速公路,项目党委建立的安保体系及组织“党员突击队”,为项目有效履约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海拔4300米的雀儿山隧道施工中,项目党支部培育和发扬“坚持、坚守、坚毅、坚定、坚强、坚决”的“六坚”精神,带领员工用5年时间,打通了“川藏公路第一险”。
央企楷模——陆建新
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中国建筑看来,不是抽象的,是项目攻坚的优势、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优势、是改革发展的优势。
在中国建筑,有一个以“大姐书记陈超英”为代表的优秀群体,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优秀农民工代表翟筛红和王华、央企楷模陆建新、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周予启、玉树援建青年标兵王涛、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连李辉、高鹏……这些时代楷模承载中国建筑的红色基因,正在不断发散出去、传播开来,形成了推动企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积蓄蓝色力量 这是一份薄发的创新积淀
北京“中国尊”
在北京“中国尊”项目顶部,有一个红色的巨型“金刚罩”,这是中国建筑自主研发的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通过塔机与模架一体化安装与爬升,突出解决了塔吊爬升与模架顶升相互影响、爬升占用时间长、爬升措施投入大等制约超高层建筑施工的问题,其实现的创新与突破,领先于世界水平,被人喻为“在工厂里造摩天大楼”。
早在80年代,爬模体系的运用,中国建筑在国内高层建筑领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成为了“深圳速度”的创造者。现如今,智能平台不断改良创新,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产品,高效性、适应性、安全性和智能化上实现了飞跃,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建筑在超高层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千米级摩天大楼建造技术研究”形成系列原创科技成果,全世界5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50%出自中国建筑之手。
改革创新,是中国建筑最深沉的精神禀赋。
复杂深基坑与深基础处理技术、高性能混凝土生产和应用技术、复杂空间钢结构体系研究与安装技术、新型建筑设备研究与制造技术、建筑企业管理与生产应用信息技术等技术创新,赋予中国建筑跨越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据统计,十八大以来中国建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一等奖2项)、国家勘察设计奖5项、国家级工法103项、专利授权9660项(发明1098项),编制国家/行业标准90项,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奖”。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直接作用力,那么,管理的创新则是减少了物体运动的摩擦力,让中国建筑的发展驶入快车道。
以项目管理为例,从80年代开始,中国建筑以推广鲁布革经验为发端,率先对项目管理进行改革,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核心,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推进精细化管理。
中国建筑对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推动从未止步,从项目法施工到项目承包、到法人管项目、到风险抵押管理模式、再到后来的项目目标责任制,与“一裁短、两消灭、三集中”同步推进,提高了法人对项目的管控能力,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大为提升,积蓄了发展动力。近五年来,中国建筑正致力于项目集成管理体系建设,打造总包管理能力,与投资建设的发展战略相协同。
光阴荏苒,35个春秋,中国建筑在改革与发展发行进曲中铿锵而过。
改革,不仅打创新牌,还要打市场牌。
党组副书记、总经理王祥明认为,“中国建筑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坚持市场化发展。我们需要继续秉持市场化的改革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遵守市场规律,提高对市场规律的驾驭能力。”
中国建筑处于完全竞争领域,是一家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中央企业。市场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一体化拓展、科学化管理,中国建筑一直修炼“内功”。尤其是“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实现了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建钢构、中建电力、中建交通、中建装饰等一批专业公司的整合,既拓展发展空间和品牌影响力,也为中国建筑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和推进“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的市场策略提供了专业支撑。
中国建筑筑造了一座座城市地标
坚持市场化发展,中国建筑还不断从“走出去”中汲取了充沛的养分和深沉的力量。
中国建筑早期的海外开拓,主要是利用多年在国外承建经援项目建立起来的友谊,寻求开展工程承包业务,并以工程进度快、质量好、造价低向国际承包商发出挑战。从80年代初期,中国建筑在海外开展自主经营,并在海外签订了中国第一份工程承包合同、第一份项目总承包合同。再后来发展到EPC,设计、采购、建设一体化,以及融投资带总承包。
尽管国际化道路充满荆棘,中国建筑在“走出去”过程中曾经历了海湾战争、阿尔及利亚大地震、亚洲金融危机、利比亚战乱等各种动荡与风险。万事从来贵有恒。时拱一卒的坚持,永远是打开梦想的金钥匙。
中建“一带一路”金名片
没有“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二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三十年不回头”的坚守,就没有与国际巨人同台竞技的机会,也没有国际化发展的舞台。
截至目前,中国建筑在阿尔及利亚经营35年,在美国32年,在博茨瓦纳29年,在新加坡25年……已经形成了五大稳定的产出区,2016年中国建筑海外营业收入突破百亿美元。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
“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建筑立志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代表者和领先者,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价值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积极调整战略布局,强化“大海外”平台作用,充分发挥30多年积累的国际化资源,初步形成覆盖亚太、非洲、欧洲、拉美地区重点和热点国家市场的营销网络,以国内外一体化为基础,积极探索各种经营模式,释放生产力,增强竞争力。通过投资带动获取项目,通过并购补足短板,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
市场化经营仍然是中国建筑保持海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坚持市场化运作,迎接市场风浪。在服务好“一带一路”战略外,中国建筑一直将提升国际公开竞争水平作为企业海外核心能力加以锤炼。
在与欧美一流建筑公司公开竞标并中标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阿尔及利亚大清真寺项目,一举夺得高达15亿美元的当年国际市场最大单体建筑大单;在文莱承建的淡布隆跨海大桥工程,是在国际公开招标情况下,竞得的特大基础设施项目;在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市场更是在完全市场化的竞争中发展起来的。
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阿尔及利亚大清真寺项目
艰难拼搏,玉汝于成。竞争才让企业变得强大。中国建筑这股“蓝色力量”,正源自于市场竞争的深沉积淀,最终才能成长为全球化背景下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
推动绿色发展 这是一份博大的战略格局
35年沧桑巨变,立足于百年老店的中国建筑,只是刚刚翻开了序章。
中国建筑将往何处去?这是一个战略性命题。从建筑公司到建筑地产集团,再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资建设集团,中国建筑已经规划出了清晰目标。
2007年中国建筑重组改制,以及后来整体上市,打开了资本运营的通道,也为结构调整提供了资金支持。但宏观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让中国建筑这头“大象”不能自由地“翩翩起舞”,转型的要求愈加紧迫。
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这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要求。五年来,中国建筑突出了结构优化的目标,体现了动能转换的要求,也瞄准了发展的短板。
2016 年 10 月 28 日,倍受瞩目的深圳地铁九号线开通试运营。这是中国建筑投资建设的第一条地铁全线工程,标志着中国建筑地铁业务迎来了新的突破,转型升级迈上了新的起点。
深圳地铁九号线
作为行业领先者,既要代表过去,还要引领未来。
近年来,中国建筑实现了由生产经营向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转型升级,不仅是建造商,还成为了投资商、运营商;房建业务由“建房”向“建城”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中国建筑全产业链的优势,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海外业务由国际工程承包向经营跨国公司的转型升级,“大海外”平台建设,以及国际化资本运营、属地化经营管理,中国建筑正在成长为一家享誉全球的国际化公司;经济结构从“一房独大”向基础设施、城镇化、投资开发协调发展的转型升级,紧跟国家战略导向,大力向基础设施领域和新型业务领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532”的经营结构目标引领着中国建筑的转型发展。
任凭“乱花渐欲迷人眼”,也难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勇毅笃定。面对经济新常态,转型发展没有任何退路。在中国建筑依然形成共识。
纵横当有凌云笔。中国建筑转型升级纲举目张,扬鞭奋蹄。
中国建筑参与建设的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京新高速公路
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作为中国建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投资建造了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特别是近几年间,随着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快速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三大战略的强力引领,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事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业务覆盖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隧道桥梁、机场站房、能源核电、市政管网、水工港务等几乎全部基础建设领域,其中铁路里程1800公里;公路里程近20万公里;轨道交通里程数百公里,地下管廊占全国三分之一,海外基础设施业务已占总量的40%。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建筑充分发挥自身产业链条完善、资源要素齐全、能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比较优势,在北京、西安、郑州、天津等地投资建设诸多新型城镇化项目,充分展示了公司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念和成就,扩大了行业影响。
创新业务,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未来。绿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三大重点研发方向取得重要成果。敦煌丝路文博会主场馆项目,采用 BIM 技术,应用“装配式建造+EPC”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建数字化平台,仅用 8 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常规需要 4 年才能建成的项目,创造了“敦煌奇迹”,成为中国建筑创新业务的典型案例。水务、环保、电子商务,为中国建筑绿色发展拓展了“新蓝海”……
敦煌奇迹:敦煌国际会展中心
迈向新征程,使命更艰巨。以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是中国建筑要用作为来回答的时代课题,能否抓住“窗口期”机遇,更将面对无尽的挑战和压力。
志在远方,何惧风雨兼程。
中国建筑正在迎着转型发展的新蓝图,朝着“1211”的新目标阔步前行!